都江堰-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(首列车设计)

都江堰-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(首列车设计)
品 牌 方:四川蜀道新制式轨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
设 计 方:西南交通大学
国家/地区:中国
作 品 I D:2023-07-0461816
组别:产品组
类别:交通工具类
作品简介
作为我国山地轨道交通发展的新篇章,被定位为“民族团结的桥梁、脱贫攻坚的示范、绿色发展的典范”,意在构建“旅游扶贫”交通,围绕山地旅游资源,构建与高速公路、国家铁路干线等骨干交通的连接线,改善旅游资源外部交通条件,以满足景区游客快速便捷通达,同时兼顾沿线居民出行。 该列车采用了“轮轨+齿轨”双制式的牵引模式,在轮轨段最高运行速度可达120km/h,在齿轨段最高运行速度可达30km/h。普通列车每行驶1000m,最多上升30m的高度,否则可能打滑。齿轮列车的车轨与车轮通过齿条紧密咬合,每行驶1000m,可以上升约400m。都江堰至四姑娘山线路的最大坡度为每1000m升高120m,齿轮列车可以胜任,实现平稳舒适的旅游体验。 以“熊猫故乡的雪山旅列”作为Slogan,以观赏垂直生态旅游风光为思路,打造“向山而行雪域之巅”的旅游观光线。“熊猫故乡”,凸显都四旅游线的地域化标识, “雪山旅列”则呼应旅列终点的巍峨壮丽,强化线路的游客吸引力。在轨道经过的乡村片区,按照全线旅游、SOD发展理念,结合站点及沿线文旅景区资源,探索成立轨道沿线区域旅游产业统一运营机构,创造新型交旅融合旅游体验场景。 都四线路也途经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——大熊猫栖息地,从起点到终点皆有熊猫的印记。因此,本次设计的理念围绕熊猫这个主题展开。同时结合沿线的非遗传承——蜀绣、羌绣、藏族编织等贯穿沿线各族群众的经济亮点,将“景本天成,绣乃巧思”的锦绣运用在设计之中。 部分车站预留景区旅游支线接驳条件,预留旅游产品开发和发展条件。丰富和优化山地轨道交通沿线区域旅游产品供给,构建全季节、全天候、主题多样、层次多样、体验多元的旅游产品体系,以充分发挥山地旅游资源优势和潜力,助推旅游产业,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,形成“山地轨道交通—旅游资源开发—消费—产业—效益”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,实现旅游扶贫,促进山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。 在一般列车配备的空气制动、电制动系统外,齿轨列车还配备带式制动系统,列车就同时拥有了三套制动系统,从而保证行车安全。
相关作品推荐